智库洞察

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洞察 >> 正文

李诗 王璟岚: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恶化与原因探究

发布日期:2020-05-06     来源: 云顶财说     点击:


编者按:当我们试图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时,财务报告似乎是获取信息的首要选择。然而在新经济飞速发展、商业模式创新比比皆是的当下,未曾发生过颠覆性改变的财务报告能否适应近几十年来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能否捕捉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公司价值的变化和驱动因素?能否如实、公允地反映财务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有效的决策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期的云顶财说。


作者:李诗1  王璟岚2

1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 副教授; 2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会计信息相关性,顾名思义,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关,这几乎是所有刚刚进入会计领域的人都会接触到的概念,也是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原则之一。随着新经济模式的兴起,商业模式的创新颠覆了传统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企业的盈利要素正悄然改变,然而现有财务报告的信息提供方向却仍未有较大的改变。那么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是否还能够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呢?我们将在本文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以史为鉴”并无作用?

如果要询问某家公司的经营情况,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首先问,“利润是多少?”会计利润作为财务报表的损益结果,最直接地反映了企业过去的运营状况,受到企业运营中各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会计利润成为了许多投资者决策时的首选指标。如下图1和图2所示,美国学者Baruch Lev、Gu(2008)与我国学者朱曦,陈俊芳,许拯声等(2008)的研究认为,利用会计利润构建的投资组合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会计利润,再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投资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通过WIND数据库获取数据,将A股上市公司第t年会计利润乘以在过去的3年或5年内会计利润平均增长率可以得出相应的预测值,再计算该值与上市公司实际会计利润之间的偏差,然后按照年度汇总计算预测偏差的中位数,结果如下图3和图4所示。我们发现无论是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或是整个A股板块,预测偏差中位数一直处于大幅波动的状态,说明使用历史数据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会计利润。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并非特例,图5展示了Lev和Gu在2018年的研究结果,我们甚至发现,美国资本市场的预测偏差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扩大。

为了消除财务指标过少对结论的不利影响,我们又选取了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行政与管理费用、净利润、总资产和总负债等多重指标,尝试利用Lev和Gu(2018)使用的回归模型,对公司市场价值进行解释,结果如图6和图7所示。

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在财务报告中一直备受使用者青睐、用以判断公司经营状况的指标,对于公司价值的解释能力都呈现出了剧烈波动或是大幅下降态势,甚至在美股市场和我国A股市场股价震荡的时期内,例如2007-2008年,解释能力也同时达到了最低水平,几乎无法与公司价值建立联系。换句话说,我们很难通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这些会计信息来了解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会计信息相关性正在恶化。

综上所述,中美资本市场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持续下降。财务报告在指导投资决策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弱,这与“财务报告能指导投资决策”的认知相悖。

二、原因究竟何在?

通过刚刚的描述,我们发现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已经恶化,这似乎让财务报告的存在失去了意义,财务报告似乎已经无法为投资者“拨云见月”。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

(一)财务报告跟不上商业模式创新的脚步

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商业模式也逐渐分化和创新,在商业模式的指导下,企业的经营模式不啻天渊。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最初服务于传统企业,多关注于固定资产、净利润等科目,对于新经济下企业的创新运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根据Alexander Osterwalder(2016)提出的商业模式画布理论,商业模式包含9个要素,分别为:客户关系、渠道通路、客户细分、价值主张、重要合作、关键业务、核心资源、成本结构及收入来源。而这9个要素可以被划分进入四个界面:客户界面主要负责解决“谁是客户”的问题,包含了客户关系、渠道通路及客户细分;而产品或服务界面紧接着针对确定的客户解决“给客户提供什么”的问题,因此价值主张被包含在内;资产管理界面最后负责解决“如何为客户提供产品”的问题,关注重要合作、关键业务及核心资源3个要素;财务界面则是从财务的角度反映以上三个界面的运营结果,由成本结构和收入来源2个要素组成。

传统商业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来获取利润,企业的生产设备、存货等资产是企业运营的命脉,企业的盈利来源于商业模式画布的资产管理界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净资产等指标,一叶知秋地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财务报告传达出的对“有形资产”“重资产”的青睐,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于传统大型企业,因为银行也是财务报告的潜在使用者之一。而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的盈利不再依赖简单地生产和销售产品,而是通过产品实现某种价值主张,或是通过客户的细分挖掘长尾市场,提供贴近特定群体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换言之,企业经营的关键点在于商业模式画布的客户界面及产品或服务界面,而这些界面所包含的要素,往往难以在财务报表上以合适的科目列报或难以用货币价值衡量实际的经济价值。

(二)职业判断比重加剧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原则导向模式的会计处理也开始在我国广泛应用。什么是原则导向模式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这种模式下,只规定各有关经济交易通用的会计处理原则,这样的准则为了普遍适用,大多较为宽泛,在实际应用时则需要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量的职业判断容易导致对类似交易和事项的不同解释,为会计政策的选择增加了空间,因此可能导致财务报告呈现出的最终结果会因会计人员的主观性而显著不同。

例如财政部于2017年颁布的新收入准则,将原本的收入确认时点由重要风险报酬转移改为控制权的转移,“五步法”模型的使用,涉及大量的职业判断,新增合同部分是否反映单独售价?合同规定的义务是否可以分解为单项履约义务?可变对价的最佳估计数是多少,能不能计入交易价格?如何将商品的交易价格分摊至每项履约义务……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而每一步的判断差异都可能最终影响到收入确认的时点和金额。

又例如,财政部同年修订发布的新金融工具准则,要求在金融工具的划分时进行现金流量测试,同时对其业务模式进行划分,还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基础由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无一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职业判断。此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取得或受市场影响较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估值模型的选择和使用,也增加了人为操纵的空间。金融资产的转移也需要对资产的风险报酬转移情况做出判断。

实际上,职业判断并非在这几年才横空出世,财务报告中会计政策的选择、做出的会计估计都建立在职业判断的基础上,近年间也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财务报告中,证据之一就是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出现了大量“估计”“预估”“预测”等字眼。我们选取“上证50”5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统计这些上市公司2000-2018年年报中会计估计相关词汇出现的次数,结果如下图8所示,我们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财务报告中出现会计估计相关词汇的频率随时间而激增,并且使用频率在2006-2007年出现明显的跃升,这是因为2007年我国颁布的新准则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要求更为具体,例如增加了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无法追溯调整的,也需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和具体应用情况。另外,我们对于“上证50”中的代表行业金融业与制造业进行了行业细分,结果依旧与大样本的趋势保持一致,可以合理推测出会计估计等职业判断在各个行业均被广泛采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上述的研究方法同样来自于Lev和Gu(2018),他们用此检验方法随机抽取了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5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图9所展现的结果与我国类似,说明会计估计在美国的使用呈现逐渐广泛的趋势,其中增长最迅速的时期为2000-2011年,与美国GAAP当时力推公允价值会计政策的措施相吻合。

(三)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

另一个造成会计信息相关性恶化的原因,则是在企业运营和财务报告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无形资产。按照现行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重要确认途径之一是资本化,但资本化条件的判断具有高度主观性,而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只能在当年的财务报告中昙花一现,因此对利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图10和图11所示,我们对A股上市公司2013-2018年研发费用(R&D)的披露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不仅进行披露的公司比例在整个A股市场均逐年增加,研发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也随之上升,而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SG&A)对利润的影响则逐渐式微。而现行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手段也难以根据无形资产的后续增值进行合理地调整,因此无法很好地捕捉到公司真实的运营水平。

会计估计和无形资产的存在,虽然使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相关性逐渐恶化,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财务报表内寻觅到它们的踪迹,而真正存在于表外的“无形”资产,又为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恶化火上浇油。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无形”资产和我们所熟知的“无形资产”有什么区别吗?这里我们所说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符合资产的部分特征,但它无法可靠计量或在目前不可计量,因此无法在“无形资产”的科目中列示,例如企业的价值主张。打个比方,宜家贯彻“简约、美观、实用”的价值主张,将产品进行模块化的生产以方便顾客组装和组合,配以体验式营销鲜明地将产品的价值主张传递给客户。实际上,吸引客户购买的,是宜家的价值主张,因此价值主张才是宜家能够维持盈利的核心要素,但却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准确而有效地体现。

又例如,通过构建平台作为提供服务基础的互联网企业,虽然通过收取佣金或平台上的增值服务盈利,在利润表中能够体现其收入来源,但平台带来的“隐形收益”却无法在财务报告中体现——当平台拥有的用户数逐渐增加,平台的网络外部性使平台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巩固和吸引用户,而增加的用户又会增强其网络外部性,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外部性是企业持续盈利的不竭源泉,但它却无法以货币价值准确地计量,财务报告的各个项目之中也没有它的容身之处,毕竟它只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效应”,而发明专利等无形资产起码可以在革新的生产技术、出版的期刊读物中留下它们的身影。

虽然上述两个例子都属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范畴,而财务报告仍要服务大量传统模式下的企业,那么财务报告是否仍能够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呢?其实不然,这样的“无形”资产并不仅仅存在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之中,在传统商业模式的企业中同样存在,例如长期业务沉淀而来的客户资源或是优质服务带来的良好商誉,都可以为企业在未来创造新的价值,然而这些“无形”资产始终都被掩藏在财务报告之后。

No man is an island.在如今产业链分工合作逐渐细化的时代下,企业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链上下游、各个行业之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价值的实现和评估也无法与外部环境割裂开来。而传统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专注于企业的“内部价值”而忽视“外部价值”,无法以宏观的“上帝视角”反映企业在整体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价值,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恶化。基于这样的现象,财务报告如何才能更完整地展现企业价值,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巴鲁克列夫(Baruch Lev),谷丰(Feng Gu).会计的没落与复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 朱曦,陈俊芳,许拯声.沪深A股市场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的比较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11):1788-1792.

[3] 黄世忠.新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启示[J].财会月刊,2020(07):3-8

[4] 鞠亚辉,张鞠,王学瓅.新收入准则与创造性会计探讨[J].财会通讯,2020(07):85-87+147.

[5]Alexander Osterwalder, Pigneur Y.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M]. John Wiley & Sons,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