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洞察

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洞察 >> 正文

云顶讲坛 | 谈儒勇:民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金融支撑研究

发布日期:2019-08-15     来源: 云顶财说     点击: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需要有众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走出去的是国有企业,但仅依靠国有企业很难弥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然而从另一角度看,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又该如何避开自身短板,来有效进行融资和规避风险?以及如何确定投资方向?为此我们专门请来了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谈儒勇,做客第三十期云顶沙龙探讨“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解锁融资与风险难题。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来的,在此之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从中美两国博弈来看,一个是要西进,一个要东归。当下,中美局势紧张,贸易摩擦、科技封锁不断升级。这种情况下,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更加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为实现这两大目标提供了重大契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开拓中国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可以与沿线众多国家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占比最高。2017年,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6199.8亿美元,占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的43.0%,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是民企的重点分布领域。

二、民企走出去的现状及特点

国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因为政治背景与社会文化差异,常常会遇到巨大阻碍。如缅甸密松水电站工程,中电投凭借和政府高层的良好关系,拿到项目得以施工,花费几十亿美元修建,但是当地人民认为修建水电站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极力反对修建,以至于该工程最终搁置,导致中电投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就给了我国民企更大的机会去参与类似建设项目,能够弥补国企在走出去中的不足。

(一) 民企走出去现状

权威机构的相关数据表明,民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金额、投资项目数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在国内不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进行产能输送,具有一定优势。民企的投资数量占到总数的70%,投资金额占到总额的50%,其中以上海,浙江,福建为代表。2016年,民企500强中,有210家参与了“一带一路”的建设。这些数据表明民企参与“一带一路”的程度在不断的提升。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但需要资金支撑,还需要各种金融服务和管理风险。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力量比较薄弱、管理风险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这给民企走出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此外,一般情况下民企与当地政府洽谈,当地政府是不会给企业进行洽谈的机会。总体来说,民企参与“一带一路”的进程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存在单打独斗现象。且民企自身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制约了金融资源的获取:一是民企的抗风险能力不强。相比于国企,民企在信用评级和担保抵押上处于劣势,许多民企在海外的资产不能抵押,而国内资产规模又不够,难以获得银行的融资服务;二是民企对外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一些民企在对沿线国家整体情况了解不透的情况下贸然进行项目投资,风险认识和管控能力不强。

(二) 民企对外投资特点

从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民企对外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比如华信能源开始走出去的时候,其主要业务是采购原油、收购加油站并从事一些金融服务,但在后期由于债务等问题导致其面临被上海政府接管的命运。

因此,针对民企盲目对外投资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找出根源对症下药。比如可以从金融供给侧改革给出一些建议,因为当下需求不足,产业结构要升级,企业要升级,金融服务也要升级。从国家核心竞争力角度来看金融业要发展,金融业不发展,实体经济就很难发展。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是金融革命,金融革命催生了工业革命,金融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需要的资本。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差点因没钱而导致战争失败。美国独立后,靠债务重组及债券发行,有了资金,通过开凿运河、修建铁路等方式,各处投资,带来了美国的强大,所以金融业不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就很困难。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不够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金融发展滞后。我们的金融要回归本源,支持实体,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三、金融服务现状和问题

(一) 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

融资支持不够,多数民企的信用等级不高,缺乏有效增信措施,加上交易对手及项目自身风险也高,导致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支持的积极性不高。如银行往往倾向于做一些民企内保外贷的融资业务或是低风险的完全现金保证下的非融资性保函和信用证业务。

综合服务不强,民企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内保外贷等基础服务,还需要一位深入了解所在国情况,能够在投资和项目决策上给予综合服务的“金融向导”。

政策扶持不够,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强化了资本管制。比如,加强了境外投资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和分行业的管控,这对银行跨境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对部分民企来说,其海外子公司的钱无法直接汇回国内,造成一定问题。

跨境合作不足,一是征信的跨国合作不足,信用卡才推出六年的缅甸和缺少全方位信用数据收集体系的柬埔寨,都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二是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和所在国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不够。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4月,我国四大行(工、农、中、建)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布局国家数,最高仅达到24个(中国银行),最低为6个(农业银行)。

(二) 现有金融格局与民企需求不匹配

从金融机构的供给侧来看,现有的金融体制倾向于为大企业、国企服务,多年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没有进展,给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额度有限,民企相对缺乏政策资源。

金融机构的海外布局不适应民企的需要。例如,内资银行在海外布局主要是在风险比较低的国家,并没有沿着民企走出去的路线,导致大多民企在沿线国家,得不到国内金融机构的支持,这样的海外布局不能满足民企的需要。此外,因为银行的强避险意识,导致为民企服务很多时候需要政府提供担保。

从政策和民企的角度来看,一是民企相对缺乏政策资源,从我国现状来看,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定向降准”等,但效果有限;二是强金融监管延缓了民企“走出去”步伐,导致民企质押危机;三是民企国内的高债务及高杠杆限制了其海外融资。

四、 对策建议

(一) 加大针对民企的政策支持与金融服务供给

提升民企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建议地方政府根据国家导向型的政策对本地企业“走出去”的优势行业进行梳理,如符合《中国制造2025》的行业等,鼓励民企按照国家的导向进行对外投资,减少民企投资的盲目性。完善民企融资担保机制,缓释信用风险。

加强“一带一路”的风险监测、预警和分散机制。可考虑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联合相关机构及进出口协会等非营利性组织构建“一带一路”风险预警平台,在平台上及时发布能反映有关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及经济基本面、金融市场变化的风险评估报告,为民企参与“一带一路”提供实时风险揭示与预警,提醒企业暂时不要到风险事件频发、风险级别高的国家去投资或进行合作。同时进一步完善跨境保险服务,分散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风险。

加大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政策支持与协调工作。妥善处理限制资本外流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的关系。政府在这块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建立基础性工作,建设项目库,比如跟金融机构合作,用项目库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带来成本的节约。

加强金融机构跨境合作与协调。支持我国与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的双向进入。加强国有金融机构在沿线国家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国有开发性金融机构凭借强大背景实力需要迈出第一步,其他金融机构紧随,才能为民企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二) 提升金融对沿线的辐射力

优化网点布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区域。当前,金融服务网点远远不够,少数国家有,大多数国家没有。并不是说所有国家都需要,有些国家风险太大,不适合推进的就要放弃。“一带一路”国家应该动态的管理,有进有退。优化网点的布局,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区域。

以客户为导向,加强金融业务本地化创新。政府搭建平台,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对接,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推动机构开发设计新的产品与业务,迎合客户的特定需求。金融机构之前是以产品为导向做业务,而现在要以客户为导向来提供服务,客户有这种需求就要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提供相应的服务。

探索“外派+属地+国际专家”的模式,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我们需要融入当地,需要本土化人才,既了解当地国情,也能了解最新“一带一路”相关政策。

(三) 加大金融服务创新

首先要强化信贷、货币、基金和保险市场的联动。走出去、引进来需要双向的流动,股票市场上跟伦敦和香港互联互通,ETF基金跟日本互联互通,还有债券通、黄金通,所有这些市场需要互联互通,我们需要这种联动,这种合作。资本、技术、人才这些要素都可以在市场上进行流动,我们提供的资金可以给中国的企业,也可以给境外的企业,来自“一带一路”的企业等。“一带一路”本身就是全球化,而且是全球化2.0时代。

其次强化证券市场的联动。可以考虑设立“一带一路”板,现在国家提出的是科创板,将来是不是可以提“一带一路”板。境外企业到中国来上市必须加入“一带一路”,加入之后可以在“一带一路”板上市,这样的话可以扩大影响,对中国来说有更多的投资渠道,风险也可以分散。

通过PPP模式调动各路资本、资源。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20年以前亚洲地区每年需基础设施投资7300亿美元。我国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PPP模式直接参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投资项目,发挥PPP对各路资本的调动力量,解决“一带一路”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及投资风险分担等问题。所以民营企业之间要“抱团取暖”,而且也要依靠政府。在全球产业链里面选取一小块,这样会降低风险,提升信用,解决资金问题。

开发外汇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在中国境内发展“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货币的离岸外汇衍生品市场,推动走出去中资企业依托境内母公司在境内开展套期保值操作,统筹“一带一路”项目的总体需求,集中管理汇率风险。可以在境内发展“一带一路”货币汇率指数期货,因为很多国家是新兴国家,外汇风险很大,需要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把这些国家的汇率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指数。

(四) 补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短板”

企业到海外投资是长期行为,所以中长期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齐。加快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建设,适度补充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资本金,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引导与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

(五)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在中国,区块链技术很热,这种底层的记帐基础可以满足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跨境支付的问题,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来说发展还是很缓慢,很多国家不接受人民币,所以我们需要虚拟的货币体系,在人民币国际化完成之后再由人民币来结算。

文稿整理:云顶财说小记者王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