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成绩喜人,实现了中国增长的奇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成为世界经济改革史上的典型样本,同时,也带来很大冲击。冲击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中国威胁论。该观点认为,中国人口和经济巨大,发展如此之快,可能给世界造成破坏性影响;二是国际责任论。中国经济增速骄人,外汇储备连续多年增长,中国赚了全世界的钱,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一正一反对中国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战略,比较全面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跨越两个陷阱,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另外一个是“修昔底德陷阱”[1]。“一带一路”战略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区域互联互通,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主要路径,以中国的发展带动区域的发展,通过中国全方位的开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责任共同体,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争取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与各国梦的相通相连。这一系列大变局是可以预见的,但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回答中国与世界重新定位的问题。
中国现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经济规模是美国的59.87%,是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2.51倍。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预计未来10到15年内中国与美国经济总量基本持平,与第二梯队的差距会进一步的拉大,未来世界会形成多元化格局下的中美两极。中国多项经济指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尤其是北上广深杭等城市现代化程度及生活水平已经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非常接近,正基于此理由,欧盟现已停止对中国的发展援助。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均GDP尚在8000美元左右,只有日本的32.8%,排在全球第76位,甚至排在俄罗斯、巴西之后,还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中国地域广阔,发展基础薄弱,城乡差距大,增长质量和效率都逊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环保与生态压力、老龄化趋势、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都表明中国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发达国家俱乐部欢迎中国加入,无非是想让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对此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规则是在中国缺少话语权的时候制定的,仅照顾他们的利益,不能照顾中国等这样的细分市场群体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总结这些历史教训,中国承担国际义务的时候要考虑自身的能力和条件。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这不同于以往的通过产品出口实现剥削的模式,也不是所谓完全竞争的市场化的赢家通吃模式,也不同于附加改革条件的援助模式,而是照顾各方利益的一种全新的模式,该模式既没有附加政治条件,也不试图通过优势地理位置而谋求主导权,也没有强调明确的合作机制。这与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等不同,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式,双方找到利益共同体,找到舒适的方式展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中国属于发展比较快的一方,愿意提供广阔的市场、充裕的资金、优势产能帮助其他国家一起发展,与他们分享中国发展新成果。其中主要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开发银行2017年2月发布了报告,亚洲地区每年需要1.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这个角度来看,其前景比较广阔,但回报周期比较长,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一带一路”选择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契合了援助理念,是一种合作开发的模式,也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更受东道国的欢迎。
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曾经长期处于区域中心位置,一度是强盛的中央王朝,但由于自负为天下的中心,长期闭关锁国,使得自身日益落后,近代一度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彻底变,成为世界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虽然中国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改革开放发展以来,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第一阶段主要还是通过加入多边机制参与世界经济,是一种被动方的姿态,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然而,在进入新全球化态势之后,这种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话语权在不断提升,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全球治理机构当中,中国地位在不断提升。新的多边机构也在积极欢迎中国加入,不但要求中国加入,而且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也十分重要,体现出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随着全球化3.0时代来临,中国以主角姿态登台,开始促成新的多边机制,以适应全球化转型和新兴经济体全面崛起的新现实。
未来10到20年内世界格局还会进一步变化,经济合作开发主导权的转移将催生新生大国和旧大国之间的矛盾,这是必然的趋势,热点也将会此起彼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区域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比较低,军队势力仍然存在,所以中国如何崛起成为世界的变数。中国一方面要发展自己的国防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探索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新路子。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也要应对外界关于中国会不会另起炉灶等越来越大的质疑。“一带一路”连接中国和欧洲,一边是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一体化区块,一边是全球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面向的是亚欧欠发达地区,这里战乱频生、沙俄、大英帝国、前苏联都在此沉沙折戟。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力图打通亚欧非的空间,再生性地开辟新的市场,继续做大蛋糕,而不是局限于与其他发达国家争夺成熟市场,这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中国也希望通过实施“一带一路”体现协和四方,不与传统强国争夺成熟市场的现实意义。避免传统的国强必霸的情况,通过“一带一路”中国愿变天下之国,成为串起全球各个市场的桥梁、枢纽、路由、基站。这是历史观深刻的改变。
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以来,经济高速增长,逐步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按照美元不变的价格局限,中国的贡献率为28.6%、31.7%,30.8%,而美国分别为11.8、20.4、21.9。201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的贡献达到了33.2%,仍然是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近年来,中国的商品服务进口增速迅猛,为拉动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稳定资源出口国的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经济缓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思想并不能解决这些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不发达、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西方传统经济学指导思想也没有给这个地区带来和平和稳定,他们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而且影响周边地区以及全球的地缘政治稳定。中国以一种新的合作方、开发方介入,以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中国“一带一路”的实践为解决地区问题开辟新的道路,根据自身多年来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各方共同进步,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的智慧。“一带一路”作为中国融入全球化、适应全球化、引领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中国特色的国际发展合作理念模式,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合作开发的新思维。
目前,世界经济虽然全面复苏,虽然中国的出口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国际环境中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还在升温,对跨境投资的疑虑非常多,对中国投资、采购的规制与疑虑非常多。中印之间战略互信尚缺乏历史和现实基础,美国、日本也对“一带一路”存在较多质疑,地缘政治阻力的矛盾仍然存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前景是美好的,但道路也必然是曲折的。
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中国也越来越需要世界,这个趋势不会改变。中国要保持自己的战略定位,奋力前行。
[1]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因此冲突甚至战争变得不可避免。